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vs情怀: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刘亚东 报人刘亚东 2021-10-03




过去,人们总爱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内容为王、平台为王、渠道为王、技术为王的各种理论不断出现,对这个“王位”的争夺异常激烈。


被互联网文化的浪潮裹挟着,传统媒体正在踉踉跄跄地前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总是在发问:“纸媒会死吗?”“算法决定一切吗?”“机器人将代替记者吗?”……这些想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记者和技术对立,把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对立。



今天,传统媒体的记者也在努力适应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坚守着他们的新闻情怀。在媒体融合的大势中,关于那些变与不变的东西,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1

吓唬谁啊,纸媒死不了


传播具有两大要素,媒介和内容。当传统媒体在这两大要素上的垄断优势,被移动互联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破时,其危机也就成为必然。面对危机,纸媒真的扛不过去吗?


传统媒体陷入危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人的观念陈旧、思维老化。此外,还有被娇惯出来的傲慢和出身优越感。从一定意义上讲,“错”的是人,而不是报纸、杂志或图书这些物理载体。


事实上,传统信息载体固有的优点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没有被忘却。比如,那些泛黄的书页,及其上面怎么也读不够的文字,承载的往往是你的成长记忆。这种饱含人类情感的内涵是冰冷的液晶显示屏永远无法容纳的。



无论青灯黄卷式的阅读,还是网络在线阅读,人们选择看或不看某条新闻,不是由载体决定的,而是由内容决定的。文字所承载的是我们“耕读传家”的传统,这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也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人文情怀。阅读平台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内容以及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所以,我可以断定,纸媒死不了!



2

记者不会被机器人取代


下面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记者和技术的关系。


不少人现在都在享用类似“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因为你总能在上面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有些状况也让人哭笑不得——有个朋友在购物网站给父亲买了白酒,过几天又给爱人买了耳环,结果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总是收到“酒瓶形状的耳环”的商品推荐。


目前来看,个性化推荐的算法还是有局限的。表现在媒体内容分发上,主要问题是简单迎合受众,多样性差,质量难以控制等。我猜,“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媒体的负责人每天最头疼的应该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信息获取不该被算法所局限。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尤其要强调媒体的责任——不是简单地迎合受众,而是去理性地引导受众。


除了个性化推荐,还有一种更厉害的算法。


今年8月初,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很多媒体人的朋友圈都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九寨沟7.0级地震,机器人记者25秒540字配4图!人类记者你颤抖了吗?》。此前里约奥运、春运,AI记者们都曾大显身手——今年一月,南方都市报的“小南”号称一秒钟写出了300余字的春运报道。



AI真的让记者们颤抖了吗?


作为一名从业25年人类记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回答:“并没有”。


客观地说,从庞杂、枯燥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就速度和准确度而言,机器人比人类更有优势。所以,处理海量数据和高效的算法,是写稿机器人的两大利器。


但迄今为止,AI还没有学会像人类一样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像质疑、追问、寻找对方话语中的新闻线索等这些记者的基本功,对AI来说还是太难了。


所以,严格地讲,所谓AI记者们的报道其实是资讯整理,而不是新闻生产。


BBC 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数据体系,分析了上百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它对记者的预期还是不错的——研究数据显示,记者被取代的概率仅为8.4%,尽管他们遭遇了人工智能这个对手。



由于记者工作的特殊性,由于这个职业对社交能力、协商能力,同情心、责任感,以及创意和审美的要求,记者不会也不能被机器取代。



3

当记者遭遇技术——媒体融合


很惭愧,科技日报社目前还没有写稿机器人,我们唯一的AI播音员最近还失联了,但是我们的记者非常争气。


今年,科技日报的两个典型报道——贵州瓮安古生物化石保护,以及国内首例人体冷冻试验——在新媒体平台上都获得了千万级别的关注,同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报道,并形成社会热点话题。


这类独家选题的挖掘,很多都是记者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线索,这是算法算不出来的;而那些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更是机器人写不出来的。


但在独家报道曝光后,我们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舆情分析,对后续报道的角度进行决策,根据用户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推送,这些又不是一张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所能做到的,这是技术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的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其实就是媒体融合的两个最具体最接地气的案例——整合记者与技术,使内容优势与技术优势叠加。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央提出了非常明确且具体的要求——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同时,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来说,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好的政策环境,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空间。虽然最近两三年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些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但他们都在努力转型。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绝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绝不是传统媒体干不下去了打着白旗向新型媒体投降的问题。


实际上,新型媒体也在发展和转变。现在,传媒界处在一个大融合大改组的时期,最终必定会形成一个全新的业态。



转换形态的传统媒体终将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


最后我想说,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被淘汰出局的不是传统媒体,而是传统媒体中思维和观念不肯转变或不能转变的“传统”编辑记者。


守住情怀,转变观念,拥抱技术!


以此,我与同行们共勉。




本文为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青岛峰会暨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上的主题演讲。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